联系我们
电话:13722252255
微信:13722252255
地址:保定市唐县长古城工业区
周、秦时期对于铜鼎的继承性与差异性
鼎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性器物之一,西周创立了完备的用鼎制度。青铜鼎的形制有方、圆两种,以圆形居多,主要特征是立耳、鼓腹、敞口、蹄足,并有繁复的纹饰。周文化陶鼎是对青铜鼎的仿制,制作简略且无纹饰。西周的用鼎制度以“鼎簋”为核心,从天子到士一级都有对应的组合、数量,且至东周灭亡一直遵循,尤其是青铜鼎这种重器,自西周一直延续使用到东周,历代周王一直妥善保管,虽然其间发生过“楚庄王问鼎”、“秦武王举鼎”等挑衅事件,但均没有成功。
而秦国作为一方诸侯,在兴起时一直积极学习周文化,西垂陵园出土的青铜秦公鼎与西周晚期铜鼎形制、花纹几乎一样,宝鸡地区雍城附近秦国贵族墓出土的青铜鼎簋也符合周礼的相关规定,这都表现出秦文化对周文化的继承。但战国中晚期秦文化逐渐强盛,便开始肆意僭越,战国晚期咸阳附近塔尔坡、任家咀秦墓中的随葬陶鼎泛滥,且组合、数量毫无规律,与传统周礼差异明显。最终东周被秦灭国,周代的用鼎制度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
就器物层面来看,秦文化青铜鼎虽然不如周文化青铜鼎造型精美,但二者的相似性很大,这是秦人学习周人的结果,处处体现出秦人对周文化的继承性;而陶鼎的区别较大,秦文化陶鼎更为草率,根本没有礼器的庄严性,这体现出差异性。就用鼎制度来看,周代用鼎制度形成后,周人便一直沿袭使用坚持不变,只因东周中晚期(春秋战国)国力大为衰弱才采取明器性质的陶鼎来替代,且鼎簋制度也一直坚持到灭国未变,从未发生过僭越现象。
反观秦文化则不然,在西周晚期秦文化刚刚形成时,积极学习先进的周文化,鼎的形制与使用制度皆与周人雷同,基本上符合《周礼》所载的制度,此时周秦文化还有一定的继承性和延续性,但是随着秦文化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周文化的衰落,战国中晚期秦人开始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文化,自然就逐渐摒弃了西周建立的用鼎制度,一方面在质量上使用陶制鼎来滥竽充数,一方面在数量上随意僭越,使鼎这种国之重器完全丧失了庄严感和神秘感,这也是用鼎制度的差异。并随着秦国灭亡东周,将周天子将为诸侯,迁九鼎于咸阳,便彻底结束了周代的用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