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电话:13722252255
微信:13722252255
地址:保定市唐县长古城工业区
铜鼎铸造厂介绍国宝背后故事
铜鼎铸造厂要说的是后母戊方鼎,它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出境的文物目录,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全器高133厘米、宽79厘米、重832.84公斤,堪称国之重器。方鼎的内壁铸有“后母戊”三个端丽、柔美的铭文。也许有人会问,这个方鼎原先不是叫“司母戊”吗?是的,原来是这么称呼的。
但近年不少学者认为,甲骨文中“司”和“后”构形无别、可以通释,但该器是商王文丁为祭祀王母妣戊而作,读作“后”更为妥帖。2011年开始,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将其更名为“后母戊”。最新研究显示,制作这件方鼎的铜液总量预估不少于1200公斤,至少动用了80余个坩埚,不少于千人同时劳作。经验表明,青铜器制作时,每增加1倍的重量,难度会提高7倍。制作这件方鼎的难度,堪称青铜器制作史上之最。
细察种种迹象,有一些学者认为,后母戊方鼎是一件不完美的作品,有些地方明显有“做坏了”的痕迹。即便如此,这也无损其在工艺技术、审美价值方面的代表地位。这件国宝文物诉说了3500年前的商代拥有高度组织性、巨大规模性的青铜铸造业,达到古代青铜铸造业巅峰水平的事实。后母戊方鼎在造型、纹样、构图、角色上的制作表达,可以让人产生探谜的强烈愿望。方鼎主体的四个面为无纹素面,四周敷设一圈环带纹,环带纹上下各横展一对龙。
细察龙形,龙嘴大开,龙身蜷曲短促,有足而卷尾。这样的夔龙纹是中华龙在商周阶段的典型形象。环带纹里还有一层作为地纹的云雷纹,先敷设地纹,后在上面作浅浮雕的双层纹饰。这是商周青铜器纹饰的重要工艺特征。方鼎的四个圆柱体支足,上段兽面纹(即饕餮),下段是三道精细的凸弦纹。夔龙纹、兽面纹是常见的商代青铜纹饰。铸铜司母戊鼎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宝,不仅是因为高超的制作工艺,还与其承载的文化寓意有关。这里,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关于鼎的常识。
在古代,鼎是一种架在火上烧煮的烹饪器,大致由三个部分构成:中间主体部分,像碗或锅的容器,内部盛放食物;下面三足,上面有两耳,用木棍贯穿双耳,有抬举和移动之用。青铜鼎的前身是黏土制的陶鼎,历史相当悠久,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覆盖整个上古时期。当陶鼎变身为铜合金铸造时,鼎便集聚了对祖先、对神灵信仰等情愫,进而上升到对政治权威的宗教般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