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电话:13722252255
微信:13722252255
地址:保定市唐县长古城工业区
从炊具到礼器,聊聊中国的鼎文化是如何发展的?
铜鼎是一种炊具,最初用来盛肉或煮肉,鼎的盛行出现在商周之际。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至今,鼎依然是中华文明的圣物。鼎不仅是作为盛放事物的器物,也是古代一种重要的礼器,常放在宗庙中用于祭祀,鼎因为其重大,常用来比喻王位和帝业,有盛大的意思。鼎的历史悠久,在各个朝代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最早的鼎是用黏土烧制而成,后来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出现青铜制造的铜鼎。相传夏朝是禹曾铸造了九鼎,以此来象征九州,鼎上雕刻了魑魅魍魉的图像,是保护人们免受其伤害。商朝时期的鼎多为黏土烧制,青铜的冶炼技术不够成熟,现存出土的夏代青铜器有“乳钉纹爵”等。
夏代以前的青铜器多采用冷锻加工方法制成,后来青铜器的制造发展为熔铸,后来出现合范法(商周时期普遍应用),对青铜器的制造技艺开始成熟。夏朝时期的鼎上一般没有装饰纹样,少数有乳钉纹,样式比较简单。在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中出土了形状各异的铜器,还有许多铜片、陶范和坩埚片等经过技术检测,考古人员得出结论,夏代时期,人们完全有能力制造青铜器,所以单从技术方面分析,在夏朝已经出现了青铜鼎。
商周时期是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现出土的商朝时期的大铜鼎证明在当时青铜浇筑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青铜鼎的形状多为圆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在鼎口处有两耳。商朝时期的鼎大都体型厚重,纹饰华丽,有一种狞厉的美感。现出土的商代的鼎最具代表性的是司母戊大方鼎,一九三九年出土于河南安阳的一个村庄,因为日本侵略者的多次勒索和强行购买,便将大鼎重新埋在地下,抗日战争以后一九四六年,大鼎被重新挖出,并放置在博物馆中。后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鼎,也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司母戊鼎的出土也标志着商朝精湛的青铜制造技术和高超的艺术水平。
周朝的鼎主要分为三类,镬鼎、升鼎、羞鼎。其中镬鼎的体积巨大,无盖,一般用来煮肉等。升鼎业称为正鼎,是用来盛放镬鼎煮好的肉。羞鼎是用来盛放作料的肉羹,常与升鼎搭配使用。在清朝出土的大克鼎、毛公鼎、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铸造而成,其中的颂鼎是周宣王时期所筑,这种类型的鼎现存世只有三件,其为圆腹三足,两个立耳,在鼎的内壁上刻有铭文,铭文中详细记载了西周时期的礼仪制,为了解西周时期的制度和文化有极大的促进意义。